江大新闻网讯 3月6日,全市教育大会举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郭元强出席会议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部署要求,胸怀“国之大者”,强化使命担当,开拓创新,实干笃行,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努力在教育强省建设中当好龙头、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走在前列,为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提供坚实支撑。
市委副书记、市长盛阅春主持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孟祥伟出席。
郭元强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武汉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郭元强指出,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我们做好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我市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持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各方面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锚定目标、持续用力,加快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力争到2027年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30年教育发展水平实现质的提升,到2035年高质量建成思政引领力强、人才竞争力强、科技支撑力强、民生保障力强、社会协同力强、国际影响力强的教育强市。
郭元强强调,要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守牢意识形态阵地,深入推进“五育并举”,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全力办好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适应人口形势变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持续抓好城乡教联体建设,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用心用情办好特殊教育,持续巩固“双减”成果。
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支持在汉高校“双一流”建设,提升市属高校办学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大力推进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建设,加快把武汉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要加强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
要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郭元强强调,要加强统筹协调,压紧压实责任,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教育工作各方面。
要持续加大投入,在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在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在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
要构建良好教育生态,进一步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工作的浓厚氛围。
盛阅春在主持时强调,抓好教育是武汉的政治责任,是发挥优势锻长板、实现突围的先手棋。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部署要求,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把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扎实行动推动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教育强市建设。
要办好优质、公平、均衡的素质教育,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联体建设,推进高校布局和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深入实施“楚材聚汉”“学子聚汉”工程,更好赋能高质量发展。
要加强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完善教师培养体系,持续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和协同管理,扎实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凝聚形成强大合力。
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党委书记覃道明作为市属高校代表,以《坚持以一流学科为牵引,加快高水平城市大学建设》为题在大会上作交流发言。他表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坚持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加快推进高水平城市大学建设。
一是强化学科基础,提升学校发展核心优势。将学科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强化学科调整,紧紧围绕化学工程与技术一流学科,持续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以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调整。强化人才引育,加快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和招才引智“伯乐计划”。强化平台保障,牵头重组精细爆破全国重点实验室。
二是提升学科能级,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整合优势资源,提升服务能力。突出全重作用,高标准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构建“首席科学家-科研平台-领军企业-行业协会-学科性学院”五位一体的“产学研用转”联合体。建设学科发展特区,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首次进入中国软科最好学科榜单,学校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数从“0”到“5”。对接国家战略,实施重大科研创新计划,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突破一些“卡脖子”技术难题。服务地方发展,围绕我市先进材料、大健康与生物技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产业,与武创院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对接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成立开源创新中心;微藻生物技术在碳中和、药物开发等领域应用,首期成果在武汉就地转化,创全市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单位单项交易额最高纪录。
三是加强学科育人,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把学科建设成果融入育人环节。加强思政引领,牵头推进武汉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打造“精绣河山”“认识武汉”系列思政金课。加强产教协同,与部分头部企业和研发机构深度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研究生工作站,强化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下一步,学校将全面落实全市教育大会精神,为武汉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努力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贡献更多江大力量。
编辑:易俊 高西
审核: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