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恐怕是当代年轻人最厌恶的心理词汇之一。愈来愈多的人意识到一味地退让并不能帮自己树立“好好先生/女士”的美名,反而会将自己的边界拆得七零八碎。尤其对于Z时代(特指千禧年后出生的00后)的年轻群体来说,“活出真实的独一无二的自己”尤为重要。“讨好”于他们而言,是禁锢自由灵魂的枷锁,必须除之而后快。于是乎,“00后整顿职场”的报道屡见不鲜。
“讨好”一词似乎被贴上了贬义的标签,生活中也掀起了一波波对“讨好型人”的批斗大会——网友对其口诛笔伐,甚而不少“讨好型人”本人也开展了深刻的自我批评,誓言要改过自新,做一个敢于捍卫自己边界的斗士。
但是,“讨好”真的只能是一个贬义词吗?“讨好型人”的疗愈方式只能是走向另一个绝不讨好任何人的方向吗?
以上是本篇文章想讨论的要义。
01
“讨好”不只是个贬义词
查阅有关“讨好”一词的释义,会发现“讨好”可表达两种意思:一是奉迎,是指某人为了讨得他人的欢心而特意去做奉迎之事;二是指事情取得好的效果,譬如当我们说:“做这件事讨不着什么好。”如此看来,前者倒像是贬义,后者却是褒义了。
当翻阅心理学书籍,想找到有关“讨好型人”的心理病症时,却几乎一无所获,未找到与讨好型人格障碍相关的心理病症介绍。唯一对讨好型心理有所研究的是美国一位专治C-PTSD的心理疗愈师 Pete Walker。他正是从4F心理防御机制的角度对讨好防御类型人格的心理进行了细致地剖析。
其中Pete的一个看法是:既要看到“讨好”的负面影响,更要看到它积极的另一面。古龙武侠小说中透露出的武侠哲学,与Pete的这一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武侠的最高境界不是打败天下无敌手,而是人剑合一。剑可杀人,也能护人。心念在人,而不在剑。人剑唯有合一,杀气与正气才能转换,剑气方能流转,剑随心动,无伤而无不伤。
讨好型防御即可被视作那把剑,它只是一件武器,并不是人本身,但我们从心理上可试着将其与自身进行融合,让我们的心意灌输于这件武器上,使之变得更加灵活、顺手,而至于这件武器本身的“好”“坏”问题,并不因它本身而成为一个问题,它的好或坏,应由使用的效果、时间的检验来判定。例如,如果你一直牺牲自己的边界和利益去刻意讨好某一人,虽然眼下能得到一些利益,但却会损坏你的长远利益,那这种讨好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又比如,如果当下看似讨好了某一人,牺牲了自己的部分利益,但是能获得更长期的稳定利益,这又算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简而概之,“讨好”不应一刀切的被冠以贬义,最好能以辩证的思维去拆解它的阴阳两面,甚至更多层次,再去审慎地画出那个平衡点。
02
极端的“讨好”不可取
“去甚、去奢、去泰”是道家提出的3点个人修炼要点,即“去除极端、去贪欲、去除过度”。平衡,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大特色。儒家的“中庸之道”也同样强调要于极端中间觅得平衡。
大多数会惯用讨好型防御机制的个体,或是受到童年时期的影响。他们的父母之中,至少有一位自恋感较强,甚至具备自恋型人格障碍特征。此类养育者或采用愤怒的攻击防御机制——肆意攻击、辱骂、贬损子女,或采用忙碌的回避防御机制——对子女的情绪需求表现出冷漠、疏离,甚而缺席子女的成长阶段。面对如此的养育者,个体从小便自动习得了察言观色的技能,可以凭借自身敏锐的情绪捕捉器了解养育者此时此刻最细微的情绪、情感变化,从而为其提供最适配的情绪反应和情感输入,以此来获得父母亲对自己的正面情绪反馈,填补心里缺失的依恋感和安全感。久而久之,此类子女成长后,便会不自觉地掌握了讨好型防御机制的使用技能。但是,当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总会意识到:“我已经变成了父母亲最顺从的奴仆。”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个体与外界的互动方式源自于幼时同养育者之间的互动经历。因此,照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看来,总是固着于讨好型心理防御机制的个体步入社会生活后,难免会出现“习惯性讨好”“无法拒绝他人”“控制不住地去揣测他人情绪反应”等条件反射性的行为——即便父母离世,只要源头的问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内化的心理程序仍会靠惯性自动运行,像是永远都能回归原位的不倒翁一样,打不倒的。
03
讨好防御型人格的自白
”敏感的我,总能察觉到身边人的情绪反应。我很讨厌自己为了迎合他们的情绪而压抑自己的感觉。每当我这么做,自己就会产生愧疚感。我知道我对不起的那个人是我自己。我应该向他道歉的。”
“他们会夸我很懂事、善解人意。我很喜欢听到他们这样说我,让我产生一种强烈的被认可感,这种感觉很温暖,让我有点陶醉。可是,很快的,我就会陷入另一种强烈的沮丧感,因为一直都是我在包容他们的情绪,但是他们都不会包容我。我会觉得很累。很想不管不顾地把我的情绪都朝他们发泄出去。”
“即使我知道是他不对,但我还是先道歉了。我当然知道自己心里很委屈,但我更害怕失去他的痛苦。道歉结束,他不再生气了,可我开始难过了。那种难过和失去他的痛苦都不好受。”
“有一段时间,我陷入了那种忽左忽右、忽冷忽热的变动期。身边的朋友们都觉得吃惊,问我‘怎么了?’因为我突然从那个温柔的、热心的、可以倾听的‘小天使’变成了一个极度冷漠无情、暴躁易怒的‘恶魔’。我只是突然不想成为那个自己了,我想抽烟、喝酒、蹦迪、摆烂、邋里邋遢,爱他们谁谁谁。”
04
讨好型人的疗愈指导——BE YOURSELF
▌不要过度倾听
讨好型人常会过度倾听身边人的吐槽,并在过度倾听的过程中无意识地把自我让渡出去,而让倾听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占据互动关系的掌控位置。当这类情况发生频次较多时,讨好型人的自我更加无法在关系中得到舒展,心理压抑的问题也会更加严重。
建议讨好型人先学会区分:哪些人的倾诉是很有必要被倾听的、哪些人的倾诉是偶尔可以听一听的、哪些人的倾诉是根本无需搭理的——区分标准虽因人而异,但从心理疗愈的角度上看,“能否为你带来轻松、舒适、高能量互动体验”需要放在评判标准的首位。
▌增加自我表达
上一条是建议讨好型人减少倾听,这一条与上一条互为补充。
讨好型人一直在通过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去获得关系另一方的正面反馈。但是,被压抑的感受若是一直累积,总会以另一种任谁都会难以承受的形式爆发出来——具体案例可以参考影视剧中许多“老好人”的黑化历程——但不可取,过于极端,不适合普通人的现实生活。
更为可取的平和之道,也是简单之道便是:要有意识地增加自我表达。一方面,可以在互动关系中逐步增加自我情绪、感受的表达——也是一个帮助你筛选合适的沟通对象的机会,例如有些人只想向你倾倒心理垃圾,却不愿认真倾听你的感受便可以pass了。另一方面,若是你暂时未找到合适的沟通对象,也不必硬逼着自己完成这项任务。试着打开思路,试一试自我表达(写日记、艺术创作、文学创作等)或是与宠物对话、AI对话,同样会有疗愈的效果。
▌要看见内心的创伤
如上所说,许多讨好型人是因为成长阶段时与养育者的“畸形”互动关系而导致了只会采用单一的讨好防御方式应对外界的攻击与伤害。治愈的第一步,是看见创伤的所在。
如果你也有这类的创伤,请抽出一天时间,找一个安静的、舒适的空间,让自己重回那段历史,把眼泪当作消毒的酒精,将过往尘封已久的创痛冲刷一次。《用哀悼消减内心的伤痛》这篇文章可以帮助你完成这一任务。
▌治标也要治本
问题的根源在于讨好型人同养育者的糟糕互动体验。
虽然没有时光机可以坐,无法重改历史。但是,生命最美好,也是最神奇的地方在于:改变无处不在。当讨好型人可以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离开家庭后,当他产生强烈的改变念头时,命运的齿轮就已经开始了新一轮逆转。
切断与养育者的固有互动模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产生的痛苦和折磨不亚于割掉自己身上的一块肉。但所幸,它是值得的。
▌融合其他心理防御机制
多元的心理防御机制利大于弊,讨好型人格可多了解一下其他三类心理防御机制的策略,选取其中更适合你性格的一两种,多加尝试,丰富自己的兵器库。
最后,祝愿大家做个真实的自己,快乐地笑,痛快地哭,健康快乐地活着!
文章源自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