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改变发生

发布者:小舟发布时间:2022-09-19浏览次数:375

 

 

今天阅读了由陈海贤老师所著的《了不起的我》中的第一部分,感觉很系统,也有很深度。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了“我们人人都想要变好,可是为什么改变这么难”这个问题。

 

有不少大咖从不同层面解读了这个问题,比如李松蔚老师就从家庭系统论的角度指出:改变确实是很难的,是因为家庭系统是一个稳态,如果一个人改变了,很可能要求别人也要改变,这就会导致系统的不稳定。

 

陈海贤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论了改变的困难性,陈老师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中有一头大象和一位骑象人大象很有力量,但是没有理智骑象人很理智,可是却没有力量。分别代表了我们内心感性与理性的一面。

 

想要改变的,往往是我们内心的那个象征理性的骑象人,为什么大象不愿意改变呢,是因为大象所体会到的是经验的好处,而骑象人想要体会的却是期待中的好处。

 

书中举了一些例子,我自己觉得是特别好。骑象人认为人应该早起,好好学习与工作,这样我们才会赚钱升官。可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赚钱与升官的经验。舒服的被子,放松的身体,这些是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我们是很有经验的。

           

从这我们似乎推论出,我们不想要改变,是不想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陈老师提出了一个心理舒适区的概念,但是要澄清一下,1.心理舒适区并不意味着舒适,书中所举的《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中老布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们都知道监狱应该是我们大多数人不想要呆的地方,可是老布在这个地方呆了很多年,出狱之后他都不知道自己应该要怎么办。2.心理舒适区也不意味着熟悉的环境,我们总是会遇到许多人,不停地变换工作,想要追求自我,可是发现越换越难以发展自我。

 

心理舒适区指的是什么呢?陈老师指出:心理舒适区指的是我们熟悉的应对方式。如同在上面所举的例子中,监狱这环境不好,但是怎么应对老布是熟悉的。

 

那心理舒适区的本质是什么,其实是一套焦虑控制系统。是为了降低我们的焦虑水平的,现在这个社会,不确定性太多了。而那些我们不熟悉的,那些期待的,还没有来临的好处,是我们没有经验的,是会带给我们焦虑的。确实这些应对机制曾经是帮助过我们应对了一些问题,可是现在的情境已经改变了,如果我们不转变应对方式就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个社会了。

 

那要如何改变呢,心理学的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改变而且是正向的改变。

 

陈老师送给我们一个改变的工具箱。

 

前面提到我们改变是因为我们不喜欢现在的自己,我们害怕改变是因为我们的焦虑,害怕失去控制。

 

那么改变的第一步就是找出造成自己内心的恐惧的假设。陈老师提出了一个心理的X光技术。一共是分成了4步:

 

1.写出我们想要的目标:比如考试得高分,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2.写出我们目前所做的与目标相反的行为:比如打游戏,吃太多。

3.这些不好的行为,有没有隐藏的好处:不改变就不用承担改变所带来的后果,可以缓解我们的焦虑。  

4.这些隐藏好处背后的假设:我们有上面的认识,一般是基于我们的理论假设,我们行动的理由不是因为别人怎么对我,而是因为我以为别人会怎么对我。 

         

改变的第二步是验证你的假设。这里面有两种方式,一种方法就是什么也不改变,只观察这是假设还是现实;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在不同的日子里做相反的行为,比如单双日,或者一周用一两天的时间改变。观察这两种行为是不是会有不同。当我们发现,别人不会以我们以为的方式来对我们的时候,改变就会发生了。

 

改变的第三步是让改变看起来很小,或者是说小步子原理。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只要推倒一块,改变就会发生下去。陈老师提出:假设问题解决了,你现在可以做的第一步是什么,陈老师指出我们如果往前看,往往会看到困难,可是往回看就是可以看到方法与路径,因为奇迹问句提问的方式是假设问题已经解决了,我们只是在找方法,就可以绕过我们心理舒适区的防御机制。

 

第四步利用环境的力量,也称为场的力量。我们都知道卧室是用来睡觉的,书房是用来看书与学习的,我们会将不同的环境用来做不同的事情,这在大脑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回路,也有人称之为状态依赖。当然,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孟母三迁》也是说明环境对于我们是有影响的。

 

第五步利用情感的力量。记得电影《流浪地球》中的那个场景,从概率上来讲,吴京自我牺牲的行为挽救地球成功的概率极低。可是这个时候,我们选择了希望,然后所有人都行动起来了,这是情感引发行动最好的例证了。

 

最后陈老师也不忘反思了一下改变本身,就是我们在改变的时候,要反思,我们为什么要改变,如果盲目改变,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本文来源:壹心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