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再次会见了来访者小张,一个忙碌的打工人。在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的他,最近终于收获了晋升的喜讯。朋友们纷纷为他庆祝,社交媒体上充斥着祝福的声音,可是在庆功宴散去、夜色渐深时,他告诉我,心里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份喜悦。
“可以说说原因吗?”我问。他沉默了一会,说:“没有意义,可能是因为我知道明天又是一轮新的奔波,这次的胜利,并没有改变我的生活。”
这不是小张独有的困惑。在中国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很多人都在追求着更好的成绩、更高的职位、更豪华的生活,但却发现这些短暂的胜利并不能带来持久的幸福感。那么,如何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找到一种长久而持续的幸福感呢?
01
心理学解读:
短暂的快乐vs持续的幸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短暂的快乐和持续的幸福是有区别的。
短暂的快乐往往来源于外界的刺激,比如获得一次期待的升职、买到了一件心仪的物品。这类快乐依赖于特定的事件,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
尤其在中国社会,家庭、学业和工作往往是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这使得很多人将快乐建立在达到这些外在标准之上,但这种快乐是短暂和脆弱的。因为一旦外界条件改变,例如职场发生意外、心爱之物逐渐失去新鲜感,这种快乐就会烟消云散。
而持续的幸福,则更多地来源于内心的满足和平和,它与个人的价值观、人际关系和自我实现紧密相关。
在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的著作《自体的重建》中,他描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案例。这位来访者是一名抑郁的大学生,他从小就展现出了在肌肉技能方面的天赋,但这天赋却遭到了他医师父亲的拒绝。虽然他在言语概念方面天赋较差,但他的母亲像许多家长一样,不断鼓励他读书。
然而,当他如家族期望般进入医学院后不久,他立刻陷入了抑郁,无法继续学习。这是因为尽管他取得了外在的成就——成为一名医学生,但他内在的自我实现却遭受了挫折,那就是关于他肌肉天赋的被阻断与扼杀。后来,经过长期的自体心理学家的心理咨询,这个大学生兼顾了个人天赋与家人期待,成长为了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
02
行动方案:
如何构建长期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提出的“WELL-BEING理论”中,将幸福感构建为五个维度:积极情绪、投入、关系、意义和成就(PERMA模型)。从这个角度看,持续的幸福感需要个人在这五个维度上的平衡和满足:
1、积极情绪——尝试每天记录三件让自己感到感激或快乐的事情。
这些可以是俗事(你的牡丹花盛开了),也可以是更具意义的事(小孩开始学走路了)。保持鲜活,内容愈常更换愈好。这有助于提高自己对积极情绪的感知能力,逐渐增强内心的快乐源泉。
2、投入——投入让自己进入“心流”状态的活动。
“心流”指的是在某种活动中,个体全神贯注、投入其中,感觉时间似乎停滞,自我意识消失,完全融入所从事的活动中的状态。心流状态常常出现在个体挑战性与技能水平匹配的活动中。这些活动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包括运动、艺术创作、学习新技能等等。
当个体不断体验到心流状态时,他们会感到活在当下,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因而不仅能带来瞬间的快乐,还能增强个人感受到的持续的满足和幸福感。
3、关系——培养和维护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哈佛大学的幸福研究揭示了人际关系对幸福感的重要性。这项研究强调了人类社会性动物的本质,以及人际关系在塑造个体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方面的重要作用。
因此,爱家爱友、感恩良师、懂得宽恕,建立和维护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和社区建立联系,并参与积极的社交互动,这些都是提升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4、意义——探索并明确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
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讲述了自己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经历。他观察了许多狱友,发现那些生存下来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能够在绝望中找到生命的意义。这个意义不是通过外在的事物获得的,而是在内心深处寻找的。
弗兰克说:“生命意义不是在某个地方等待我们,而是由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个意义可以是家庭、职业、信仰、人际关系等等,只要能够让我们感到有价值、有意义、有目的。
5、成就——设定并追求个人目标。
这些目标可以是职业上的、学术上的,甚至是个人兴趣和爱好方面的。记得庆祝每一个小成就,这不仅能带来成就感,还能激励个体继续前行。
结语
小张的故事提醒我们,短暂的快乐虽然令人心动,但真正持久的幸福需要我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寻找深度和平衡。就像中国的古代哲学所说:“物质满足人的需求,而精神充实人的心灵”。
当我们学会从内心出发,以更加宽广的视角看待生活,那么,我们不仅能够体验到更多瞬间的快乐,还能构建起一种更为稳定和持久的幸福感。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幸福的建筑师。
文章源自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