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364天就是生日啦!
下一个520还有11个月!
今天是XXXX周年纪念日!
每个人的生活中似乎总会有几个对自己来说特殊的日子。每到这些日子,无论当下有多么忙碌,人们总会尽可能地排除万难,在这一天进行一些特别的仪式:吹蜡烛、买花、写信等等。举个例子,每年生日时,像刻在DNA里一样,一定要吃蛋糕、吹蜡烛。
为什么人们总乐于举办仪式,赋予平凡生活特别的意义?而这些“举办仪式”的现象在心理学层面又是如何解释的呢?
生日要吃蛋糕、吹蜡烛、情人节要送花等等,其实都是一种仪式。据前人理论,仪式,包括了动作、象征意义和目的。其中,“动作”有刻板、模式化和重复三个重要特征。以过生日为例,当我们想到生日时,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吃生日蛋糕和吹蜡烛,这就是“刻板”;而每次过生日时,我们基本上都会吃生日蛋糕和吹蜡烛,并不会随便改变,这就是“模式化”;每一次生日都吃蛋糕且吹蜡烛了,这就是“重复”。
然而,“动作”本身其实不具有任何意义,若仪式缺乏象征意义,仪式变得会随意,失去了原本的价值。
那么,象征意义又是什么呢?
象征意义是一种公开的象征性的规则表达。吃蛋糕和吹蜡烛这些动作行为本身其实并不具有任何含义,但大家都很清楚吃蛋糕和吹蜡烛的含义(规则),就是庆祝自己又长大了一岁,又过了一次生日等等。撇开大家已有的这个默认想法,这个行为本身其实与生日并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这也就是仪式里非工具性且难以验证的目的,也是我们所提到的“象征意义”。
为什么我们会喜欢做这些有“仪式感”的“动作”呢?这些仪式又对我们有哪些好处?
许多心理学研究都指出,仪式动作与控制感的增强有关。这一结论可以通过两种理论进行解释:1)控制补偿理论;2)进化预防系统理论。
控制补偿理论认为,仪式可以用来应对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感受,作为一种补偿的方式,帮助人们重新获得心理控制感,更好地适应生活。
而进化预防系统理论则认为,仪式中这些重复、刻板的行为是人在面对危险时形成的认知动机适应, 也是一种应对压力、创伤事件的缓冲机制。
无论从理论和实际出发,我们都可以发现仪式行为的重要性。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仪式确实让我们提升了控制感,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正面影响。此外,也有研究发现,仪式里的象征意义增强了积极情绪, 并通过积极情绪影响了我们的控制感。总得来说,控制感的提高对我们的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的提高都非常有益。
仪式所提高的控制感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积极情绪和幸福感。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可以过于迷信,凡事都过犹不及。如果觉得日子有点无聊和普通,不妨将一些简单的小事仪式化,或赋予它们象征意义,提高自己的控制感,为生活带来更多幸福和快乐!
我们可以为日常生活赋予属于自己的意义。
比如说,在每个星期五以一顿美餐犒劳辛苦了一周的自己,就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凡,又最幸福的仪式!
文章源自壹心理